“比特币之父”再度回归?

8月30日,对于比特币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

在比特币价格冲上3万人民币之际,中本聪账户疑似卖出了3000个比特币,以当时的价格估算,这一笔收益大概在8700万元左右。

该账户的上一次操作至今已有七年之久,账户中目前存有的44万枚比特币,以现在的市场行情来看,总价值高达132亿元。

下图为“异动”钱包地址:

那么这个钱包的主人——中本聪究竟是谁?

为何他的一举一动如此引人注目?

而时隔多年他又为何重出江湖?


且听宝妹慢慢道来。

2008年10月31日,一个叫中本聪(英文名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个密码学的邮件组里发表了一篇论文:首先提出了比特币。论文题目就叫《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根据中本聪的一篇涉及比特币网络运行的发表论文,比特币网络于2009年启动。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成为挖到比特币的第一人——从创世区块挖到50枚比特币。

之后约一年左右时间,他的发明局限在一小撮尝鲜者中。

但渐渐地,比特币的名气超越了密码界这座孤岛。它得到了之前研究电子货币“前辈”的赏识——伟戴(Wei Dai)。

伟戴(Wei Dai)——b钱发明者,称它“具有划时代意义”;

尼克·萨博——比特金发明者,称赞它“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哈尔·芬尼——RPOW幕后的杰出密码破译者,认为比特币有“改变世界的潜力”。

数字隐私倡导者——电子前沿基金会开始接受比特币的捐赠形式。


比特党曾试图揭开中本聪的神秘身份。

在一个比特币聊天频道里,有人自负地认为“Satoshi”在日语中是“智慧”的意思,其他人则怀疑这是四家科技公司名字的“拼盘”——三星(Samsung)、东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罗拉(MOTOrola)。

有人质疑他的国籍,因为他的英语太地道了,简直毫无瑕疵。

有人暗示,或许中本聪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一个有着未知目的的神秘组织——谷歌的一个团队或是国家安全局。

豪涅茨说:“我和自称松本智的家伙通过几封电邮”,豪涅茨曾有一段时间是比特币核心开发成员。

“我总认为他不是真实存在的人,我大概每两周收一次回信,就像有人偶尔检查邮箱一样。比特币的设计非常棒,不像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中本聪很少透露自己的信息,他在网上谈论的话题只限于源代码技术讨论。

2010年12月5日,在比特币使用者开始要求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赠后,原本言谈简洁只聊业务的中本聪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

“不,不要这样做。”他在比特币论坛里发帖说,“这个项目需要逐步成长,这样软件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我呼吁维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币,它还是一个萌芽阶段的小型测试社区。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只会毁了比特币。

接下来,就像他的神秘出现一样,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中本聪又消失了。

格林威治时间12月12日6点22分,就在他发帖争辩给维基解密捐赠比特币7天后,中本聪在论坛发了最后一个帖子,贴中谈到软件最新版本几个无关紧要的细节,他的电邮回复也变得更加不稳定,最后完全终止了。


曾是核心开发者的安德烈森是少数几个和中本聪联系的人。

4月26号,安德烈森告诉编码员:“今天早上,中本聪建议我们在公开谈论比特币时应淡化‘神秘创始人’的话题。”

最后,中本聪甚至连安德烈森的邮件也不再回复了。

比特党对他的离开感到悲伤和不解。

但不管怎样,他的发明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之后的长达近7年的“寻找中本聪”行动中,人们至少15次看似已无限接近“中本聪”却又最终失败,先后有超过15个不同国籍、年龄、肤色的男人被外界怀疑是“中本聪”。

而“中本聪”究竟是谁,时至今日仍然是未解之 谜。然而,比特币系统的运行,既不依赖于中本聪,也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人——比特币系统依赖于完全透明的数学原理。

这项发明本身就是划时代意义的,它已经蔓延到 了分布式计算、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领域。


宝妹认为,寻找和猜测毫无意义。影响世界的是比特币这个伟大的“孤儿”,为什么非要找到他的“父亲”?让大家更加认同比特币,拥抱区块链不是更有意义?

你们说呢?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