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优于权威”是《爆裂》这本书的第一大原则,权威很容易理解,说的是自上而下的领导,是中心化的领导。
那么如何来理解“涌现”?简单说,“涌现”就是当一堆事物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在高一个层次,出现了一个全新的事物和现象。涌现强调的却是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产生的集体智慧。
比如蚂蚁,每一只蚂蚁的智商都不高,但是它们一旦组成了蚂蚁群落,却体现出极高的智能水平,这就是“涌现”。
再比如人类的大脑,人类大脑有百亿个神经细胞,每一个单独神经细胞都是没有意识的,但是,当这些神经细胞项目连接时,便会形成一个令人惊讶的网络,该网络不仅比神经细胞的总和大,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思考。
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涌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生命本身就是涌现的过程,涌现也不只是自然现象,在人的思想上也是,互联网的发展,让大众的观点发表提供了一个通道,大众的声音可以被倾听,也推动他们参与讨论,思考和写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催生了很多平台,涌现了各种自媒体。
现在红的发紫的比特币其实也是民间涌现出来的电子货币,特别是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就是分布式系统,是去中心化的。
从权威到涌现的转变正在改变很多机构的未来,在传统的权威机构的系统里,机构就像轮船一样,少数几个高高在上的人决定行使的航线是否明智;在涌现的系统里,许多决定不是这样产生的,而是从大量员工或者股东中间涌现出来的。像华为提出的“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就是对公司从上到下权力分配、资源流转、支撑服务、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机制体制的重新构建,就是更加关注自下而上涌现出来力量。
再比如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的出现就是从权威到涌现的绝佳例证,《不列颠百科全书》是权威的专家团队,维基百科是出于公益目的自发写作的读者群体,2005年,自然杂志研究表明,二者在质量上相差无几。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蚁后并不比最低级的工蚁拥有更多的能力。这个颠覆了数个世纪以来人们心中的认知。持续创造我们周围多样化的,差异化的生命形式的物种,形成背后并没有权威的力量。
又比如管理学的顶级期刊JAP在17年7月份的时候发布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层管理者的智商和领导力水平并不成正比例关系,反倒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智力在120的时候,其被感知到的领导力是最强的,因此得出结论,领导者太聪明,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越聪明自信的管理者必然越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结果给下属的空间更小,支持更小,压力更大啊,凡此种种行为,最终都会极大的损伤整个团队的活力和业绩。
从以上的案例我都可以看出“涌现”表现出来的巨大的生命力,这是不是说,从此之后,我们就应该相信自下而上的涌现,不再相信自上而下的权威了呢?自下而上的比特币是不是就能干掉权威发布的法定货币的?然而并不是这样。作者自己也承认,涌现出来的民主,没有办法变成负责任的公民自治。涌现出来的新媒体,也暴露出一堆令人厌恶的问题。
那么涌现出来的比特币也有很多缺陷,比如分布式记账需要在每台电脑上存储,会极大的浪费资源。还有目前看来也还干不掉权威的法定货币,为什么呢?因为现代货币背后的关键是国家信用。
我们都知道美元现在是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任何的贸易都要用美元结算,各国在海外发行国债都得用美元。美元地位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定的。
二战以后,各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开会,然后讨论出这么一个全球货币体系。当时会上的争论焦点是拿什么货币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锚”,英国的代表团团长是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叫“银行券”的国际货币单位,用一定的权重包含各国的货币。美国的代表团团长叫怀特的计划是以美元为中心,美元盯住黄金,其他的货币盯住美元。
事后来看,凯恩斯的计划比怀特的计划要高明得多,因为凯恩斯的提案,是兼顾了各国平等和公平交易的,而怀特的计划很明显对美元是更有利的。但是怀特还是战胜了大名鼎鼎的凯恩斯爵士,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的核心地位,使其成为了实际的世界货币。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美国当时实在是太强大了。欧洲各国当时要进行战后重建,都要仰仗美国的贷款,所以说货币的地位之争,公道根本就不在人心,在于国家实力。
因此可以说涌现出来的比特币,即使具有完成计价、储藏、交换的功能,也可能是未来货币发行的一个方向,但是只要国家这个概念还没有被消灭,想要取代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还任重而道远。
那为什么还要说“涌现优于权威”呢?正如罗胖所说:“在过去的几千年文明史上,人类已经把权威的方式用到了尽头,但是有些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一种方式试试呢?”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