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项目框架设计的刑事底线


近年来,Web3 领域凭借去中心化、智能合约等技术创新,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增长点。但随着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行业 “野蛮生长” 阶段的刑事风险逐渐显现——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到诈骗类案件,许多项目因模式设计不当陷入刑事纠纷,不仅导致项目停摆,更让核心团队面临牢狱之灾。

如何从顶层框架上规避刑事风险?曼昆刑事律师团队基于大量 Web3 行业刑事法律服务经验,提出 “理想方案” 与 “现实方案” 双路径,本文旨在为项目方明确核心注意事项,提供可落地的刑事合规指引。


理想方案:切割内地用户,从管辖源头阻断风险

在 Web3 项目刑事风险规避中,“管辖权” 是核心逻辑起点——若项目与中国大陆地区刑事管辖权无关联,自然无需担心内地刑法的适用。理想的风险规避方案,本质是通过严格的用户筛选机制,切断项目与中国大陆地区用户的关联,从而排除内地刑事管辖权的适用

具体操作上,项目方在用户注册、参与环节要设置严格的 KYC(身份验证)机制、明确禁止中国大陆地区用户参与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购买代币、参与质押、加入节点等核心环节)。从法律实务上看,犯罪行为或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适用我国刑法;若项目完全排除中国大陆地区用户,且服务器、运营团队均不在内地,则中国大陆地区司法机关通常无管辖权。

从行业实践来看,目前市值排名靠前、合规性较强的 Web3 项目(尤其是海外头部项目),多采用这一模式。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中国大陆地区是全球重要的数字经济市场,放弃中国大陆地区用户意味着丧失大量潜在用户与资金,对于资金实力薄弱、用户基数较小的中小项目而言,几乎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我们更倾向于 “现实方案” 的落地价值。


现实方案:守住两大底线,降低刑事风险概率

对于无法完全切割内地用户的中小项目,曼昆刑事团队提出 “守住两大底线” 的现实方案——核心逻辑是:刑事法律的本质是打击 “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若项目不触碰关键罪名的构成要件,且未造成负面社会后果,则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概率将大幅降低

底线一:不触碰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的红线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下简称 “非吸罪”)是 Web3 项目最易触碰的刑事罪名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及相关司法解释,非吸罪的构成需满足 “四要件”:非法性(未经批准吸收资金)、公开性(通过宣传吸引公众)、利诱性(承诺保本付息或回报)、社会性(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吸收资金)。项目方可以从以下3个维度精准规避:

1、杜绝 “利诱性” 宣传

不得在官网、社群、社交媒体等渠道承诺 “保本”“保收益”“高息回报”“稳赚不赔” 等内容——无论是直接承诺,还是通过 “历史收益率 100%”“零亏损案例” 等暗示性表述引导用户认为 “无风险”,都可能被认定为 “利诱性”。实践中,部分项目 “质押年化 20%”“锁仓返利” 的宣传点已成为司法机关认定非吸罪的重要证据。

2、限定 “募集对象” 范围

若项目涉及融资(如代币发行、私募融资等),需严格限定为 “合格投资者”,而非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募集。这里的 “合格投资者” 需满足明确标准(如金融资产、近三年年均收入的金额标准等),且项目方需留存投资者资质证明文件,避免因 “向普通人募资” 被认定为 “社会性”。同时,需明确告知投资者 “风险自担”,并签署书面风险告知书,留存证据链。

3、规避 “非法性” 认定

Web3 项目的 “非法性” 认定需结合监管政策——目前,若项目涉及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炒作等行为,可能被认定为 “未经批准从事金融活动”。因此,项目方需避免从事 “类金融” 业务,如以 “资金池” 模式吸纳用户资金、开展 “存币生息” 等具有理财属性的业务,尽量减少资金归集类操作。

底线二:降低 “社会危害性”,避免引发负面后果

刑法不是找茬的法律,而是具有打击“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法律——故项目稳健运营,用户能明确知道自己参与具有合理风险的商业项目,项目也具有合理的盈亏辅导,一般不至于引发社会大众举报,难以评价为社会危害性。能有效防止被刑事手段进行处理:社会危害性是刑法介入的前提,无危害则无处罚

项目方降低社会危害性,需重点关注两点:

1、确保项目运营稳健性

避免设计 “高风险、高泡沫” 的模式,如 “拉新返利”“层级奖励” 等类传销式机制(易引发用户快速涌入后崩盘)、“代币价格单边上涨” 的坐庄模式(易导致后期用户大规模亏损)。实践中,部分 “炼油”“抢单盘” 等项目因模式本身具有 庞氏骗局属性,必然导致后期用户亏损,即便前期合规,也难逃刑事追责。

2、重视用户反馈与纠纷处理

若出现个别用户亏损,需及时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避免用户集体投诉、信访或报警。司法机关在判断是否立案时,会重点参考 “受害人数”“涉案金额”“社会影响”——若仅为个别用户纠纷,且项目方积极处理,通常不会上升到刑事层面;但若出现集体报案,或涉案金额较大,司法机关介入的概率将大幅提升。


额外注意事项:避开绝对红线+提前合规体检

除 “理想方案” 与 “现实方案” 外,还有两类不可忽视的风险点,项目方需重点规避:

1、绝对禁止开发涉赌/诈骗功能

部分 Web3 项目为追求短期利益,开发 “棋牌类炼油”“资金盘”“虚假 NFT 铸造” 等涉赌、诈骗类功能——这类项目从模式设计之初就具有非法性,即便采用 KYC 切割用户、承诺风险自担,也无法规避刑事风险。例如,“棋牌类炼油” 项目通常以 “游戏挖矿” 为名义,实质是通过用户投入代币 进行赌博“赌涨跌”,符合赌博罪的构成要件;“资金盘” 则通过限制代币卖出、虚假宣传拉升价格,本质是诈骗行为。曼昆刑事团队提醒:涉赌、诈骗类项目属于‘绝对红线’,不存在合规空间,项目方需彻底杜绝。

2、提前与律师合作,开展 “刑事合规体检”

Web3 领域的法律规定仍存在较多模糊地带,项目方仅凭自身认知难以识别所有风险点。因此,项目启动前,最好聘请熟悉 Web3 行业的刑事律师,对项目模式进行 “全流程合规体检”——律师会从法律实践层面出发,排查项目是否存在非吸、诈骗、赌博等风险点,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如调整宣传话术、限定投资者范围、删除高风险功能等),帮助项目方避开法律红线地带。

从实务效果来看,事前合规体检能大幅降低刑事风险——部分项目通过律师调整模式后,不仅规避了潜在风险,还提升了用户信任度;而未开展合规体检的项目,往往因 “踩坑” 导致项目停摆,核心团队可能面临刑事调查。


合规不是成本,而是 Web3 项目的 “生命线”

在 Web3 行业监管日益明确的背景下,“合规” 已不再是 “可选项”,而是项目长期发展的 “生命线”。对于项目方而言,需根据自身规模与资源选择合适的风险规避方案。

本文的分析也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Web3 的创新需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脱离法律框架的 “创新” 最终只会面临刑事追责。只有将合规思维融入项目框架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在享受技术创新红利的同时,规避刑事风险,实现项目的长期稳健发展。


/ END.


*本文为上海曼昆律师事务所的原创文章,仅代表本文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对特定事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如需转载及法律咨询,请添加客服:mankun05


本文作者

法律咨询

👇扫码备注“公众号”👇
领取30分钟免费法律咨询
图片

关于曼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