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的七大质疑:理性看待“下一代互联网”

AI 正在重塑工作与生活,渗透速度快让人眼花缭乱。与此同时,Web3 也频频登场:支持者称它是“下一代互联网”,能与 AI 融合催生新经济;批评者则说它是泡沫,离日常生活太远。当 AI 智能体具备自主协作、频繁交易的能力时,核心问题来了:这样的数字经济,依赖传统金融,还是更契合区块链?这不是一个远方的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正在逼近的现实。要看清答案,我们必须先直面一个问题:Web3 真的站得住脚吗?以下七个质疑,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质疑 1 — 痒点还是痛点?Web3的需求是否“自洽”?


问题:匿名、去中心化、零信任、所有权等理念,看似前沿,但是否满足大众刚需?


分析:当前主流互联网场景(社交、搜索、电商、视频)更关注体验与效率,并不迫切依赖区块链表现更多痒点。Web3更多是为特定场景提供更优解答,而非全行业必须的基础设施。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金融信任缺失、跨境支付、数字资产确权等领域表现更多痛点


案例: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回应了传统金融体系的中心化与不透明问题。虽然比特币难以直接替代现有体系(表现出为痒点),但其衍生的美元锚定稳定币,已成为目前Web3最成功的应用之一解决跨境支付效率的痛点


质疑 2 — 合规与法律:去中心化能否被接受?


问题:在严格监管环境下,匿名和去中心化能否合法存在?


分析:监管确实是关键挑战。多数国家对匿名交易、未注册代币发行、跨境资金流动有严格限制。去中心化必须与合规结合,才能走向主流。


案例:美国 2025年7月通过的《GENIUS Act》稳定币法案、香港 2025年5月通过的《稳定币条例》,均大幅推动了合规稳定币和资产上链的发展,表明合规化并不限制创新,反而可能为其打开更大空间。


质疑 3 — 盈利模式:Web3真的优于Web2吗?


问题:除了投机,普通用户能否在Web3中真正获益?


分析:多数项目确实存在“空转”问题,依赖投机驱动。但在基础设施和部分DeFi领域,已出现稳定盈利模式。


案例:Uniswap、AAVE 等 DeFi 协议,通过交易手续费和借贷利息获得了可持续的收入,显示Web3可以建立长期商业模式,而非仅靠泡沫。


质疑 4 — 系统性风险:死亡螺旋与量子威胁


问题:Web3 的系统性风险是否更大?


分析Web3早期项目风险更高,典型问题包括合约漏洞、流动性崩盘、算法缺陷等。“死亡螺旋”是稳定币与借贷协议的典型风险,但通过超额抵押、外部储备、风险缓冲机制可以降低发生概率。2008年次贷危机是传统金融版的死亡螺旋,只是传统金融因为有“央行兜底”,往往最后会被“强行托底”终止螺旋。

量子计算的威胁不仅针对Web3,也会影响金融、电信、政府等行业。其影响可能在10-20年后逐步显现。目前,抗量子加密标准正在推进。


案例:Terra/UST-LUNA(2022)、Iron Finance(2021)的崩盘,以及Celsius、3AC、Voyager(2022)的连锁破产,均是死亡螺旋的典型体现。


质疑 5 — 用户体验与门槛:大众能否接受?


问题:Web3复杂的操作门槛是否限制普及?


分析:当前Web3用户体验确实较差(密钥管理、Gas费用、钱包体验),但这一问题正在改善。L2网络、钱包抽象、账户社交恢复机制,正在显著降低门槛。


案例:以太坊的L2扩容与钱包抽象化,正逐渐让用户“无感使用”,其体验趋近于Web2应用。


质疑 6 — 社会与权力结构:去中心化与现实冲突吗?


问题:去中心化能否取代中心化平台?


分析人类社会从未单纯依赖某一种组织形式,而是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宏观层面,国家权力趋向集中(中心化增强);微观层面,个人权力逐渐增强(去中心化增强)。Web3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中心化,而是提供类似“信任成本高、仲裁困难场景下的更优选择。


案例

自媒体领域内容创作者可在去中心化平台直接获得收益,减少平台抽成,实现更公平的价值分配;但在分发效率上,中心化平台仍然更强。


人类社会的组织演进体现为宏观与微观的双向变化。宏观上,从分散的原始部落、西周早期的数百诸侯,到秦朝的天下一统,再到清朝完善的皇权体制,直至今日的现代国家,权力逐渐集中。微观上,个体地位则不断提升:从奴隶到农民、工人,再到享有更多民主与自由的公民,直至今天个人掌握媒体话语权(微博、直播、短视频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赋能,国家概念或趋向弱化,全球一统治理可能更多依赖联合国等超国家机构,而个体则可能成为更强大的社会节点。


质疑 7 — 长期确定性:Web3能真正改变生活吗?


问题:Web3会是产业革命,还是小圈子狂欢?


分析:新技术初期总是应用场景有限,但随着迭代,会出现两种发展路径:

1. 与现有模式融合,提高效率(融合型);

2. 创造新场景与需求,替代旧模式(颠覆型)。

当前,稳定币、RWA和AI Agents正在形成三类有潜力的落地路径。


案例

1. 稳定币:跨境支付、可编程支付、资产上链桥梁。属于融合型

2. RWA(资产上链):改善债券、房产、碳信用等资产的流动性。属于融合型

3. AI Agents:赵长鹏 2025年8月在香港指出,未来每个人可能拥有数百个 AI Agent,处理预订、翻译、资产管理等事务,并通过高频小额支付协作。传统金融难以支撑这种微支付模式,而区块链天然适配。属于颠覆型。


结论如何理性看待当前的Web3发展状况


Web3不是必然的乌托邦,也不是虚假的泡沫,而是一个处于探索期、风险与机会并存的产业。

 技术问题(性能、体验)正在逐步改善;

 监管并非阻力,反而可能成为助推;

 应用正从投机走向真实价值(稳定币、RWA、AI Agent)。


理性看待Web3,就是既不盲目追捧,也不全盘否定包容早期各种问题。它最终能走多远,取决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创造出比现有模式更高效、更可信的价值。

 

相关阅读:

以太坊下一个宏大叙事:RWA,万物皆可代币化交易
以太坊是AI Agent群体协作超级网络平台的关键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