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在中国:合法持有但交易需谨慎,这些红线不能碰

在中国,比特币的法律地位和交易规则需要从多个维度理解。以下是针对普通用户的简明分析,适合公众号发布时参考:

一、法律框架:比特币是虚拟商品,而非货币

  1. 合法持有,但禁止作为货币流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 2013 年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比特币被定义为 “特定的虚拟商品”,个人可以合法持有,但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不能用于市场交易。例如,法院在财产纠纷案件中曾承认比特币的虚拟财产属性,但强调其不能替代人民币。

  2. 全面禁止金融机构参与法律明确禁止银行、支付机构等为比特币提供账户开立、交易结算等服务。自 2017 年起,境内所有比特币交易平台已被关闭,境外平台通过互联网向中国居民提供服务也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中国人民银行。任何试图通过境内支付渠道购买比特币的行为,都可能触发监管调查。

二、交易风险:个人行为不受保护,且可能违法

  1. 个人交易的法律边界模糊虽然个人之间私下转让比特币未被直接禁止,但交易需自行承担风险。例如,若交易涉及洗钱、诈骗等非法活动,参与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2025 年新修订的《数字货币监管暂行条例》草案进一步收紧,拟将个人跨境加密交易纳入外汇管制,现有地下交易渠道可能被彻底切断。

  2. 市场波动与平台风险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2024 年单周波动率曾达 68%,杠杆交易极易导致爆仓。更关键的是,境内外交易平台均不受中国法律保护。例如,2024 年某境外平台因技术漏洞导致用户损失超 12 亿美元,中国投资者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三、公众号运营:合规红线不可触碰

  1. 内容发布的禁区

    • 禁止宣传 “比特币投资稳赚不赔”“快速致富” 等误导性信息。2025 年网信办已关闭 1.2 万个类似违规账号,清理 5.1 万条相关信息。
    • 不得推荐具体交易平台或提供 “跨境炒币教程”。例如,某公众号因发布境外平台注册指南被封禁,运营者被处以罚款。
    • 避免使用 “数字资产”“加密货币” 等敏感词汇,可改用 “虚拟商品” 或 “区块链技术” 等中性表述。
  2. 合规建议

    • 内容聚焦技术科普,如区块链在供应链、政务公开等领域的合法应用(如蚂蚁链、Conflux Network 的案例)。
    • 明确提示风险,引用央行等部门的官方文件,强调 “投资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中国人民银行
    • 咨询专业律师,确保文案不涉及金融广告违规。根据《广告法》,任何暗示高回报的投资宣传均需取得金融监管部门许可。

四、典型案例警示

  1. 非法集资与洗钱2025 年破获的 “天津蓝天格锐案” 中,主犯通过虚假理财项目非法集资 430 亿元购买比特币,最终被中英两国联合追责。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和 “洗钱罪”,涉案比特币全部冻结。

  2. 个人交易的民事风险某投资者通过境外平台购买比特币后,因平台关闭无法提现,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资金。法院以 “交易行为违背公序良俗” 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中国人民银行


五、总结:理性看待,远离灰色地带

  • 合法行为
    :个人持有比特币(需确保来源合法)、研究区块链技术(非虚拟货币方向)。
  • 违法行为
    :交易比特币、为平台导流、宣传高收益投资、跨境资金违规转移。
  • 公众号建议
    :以风险提示为主,避免涉及具体操作指南。例如,可以标题《比特币在中国:合法持有但交易需谨慎,这些红线不能碰》展开,引用央行文件和真实案例,引导读者遵守法律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对虚拟货币的监管逻辑是 “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未来政策大概率持续收紧。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公众号运营者,都应严格遵守法律边界,避免因侥幸心理陷入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