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错失的国债救星。


如果一个国家在2017年意外获得二十多万枚比特币,而今天它的债务仅二十多亿美元——理论上,这个国家早就能“零负债”运转。这不是假设,而是保加利亚的真实历史。在过去八年里,比特币从灰色资产变成国家财政的潜在筹码,而不少政府却在仓促和恐惧中,亲手错过了本世纪最大的资产升值周期。



01




保加利亚:财政遗憾
2017年,保加利亚警方在一次打击网络犯罪行动中,查获了213,500枚比特币。这批资产来自黑客团伙,当时市值约五亿美元。政府一时不知如何处置——比特币既新又敏感,财政部和央行都担心波动与舆论。最终,他们在2018年以“稳定财政”为由全部抛售,平均价格约每枚一万五千欧元。
此后,比特币一路上涨,如今已超过十一万美元。这批被卖出的比特币,若持有至今,价值高达252亿美元。而保加利亚当前的国家债务仅约24亿美元,也就是说,仅靠那笔比特币就能直接清偿全部债务。
更夸张的是,这笔资金足以购买约七十架全新的F-16战斗机,或建设全国性的高速铁路系统。然而,这一切都停留在“如果”之中。欧盟的财政纪律与传统思维,让保加利亚选择了“安全”,也选择了错过。那次反黑行动原本可以成为国家级的财政转折点,如今却成了“欧洲最贵的早卖案例”。



02




美国:从拍卖到储备的转变
美国政府从2013年起陆续没收了大量比特币,主要来自“丝绸之路”黑市、Bitfinex黑客事件以及各类诈骗案。累计持有量约二十万枚。
早期,美国司法部将这些比特币一律拍卖,拍卖价从每枚四百美元到一万美元不等。最知名的一次,是风险投资人Tim Draper在2014年拍下三万枚比特币。这些早期被卖出的资产,如今价值超过二百亿美元。
到2024年,美国财政部开始调整思路,宣布建立“国家数字资产储备”,将新扣押的比特币视作长期战略储备,用于对冲通胀和国债风险。目前,美国仍保留约207,000枚比特币,按现价约244亿美元。如果比特币在未来二十年升至百万美元一枚,这笔储备的潜在收益将超过两万亿美元,相当于削减国债总额的6%。对于习惯以石油和黄金为安全资产的美国来说,比特币正逐渐被视为“数字形态的能源储备”。



03




德国:理性与短视的边界
2024年,德国柏林警方从盗版网站Movie2k案件中没收了五万枚比特币。政府按照常规程序,在几周内分批出售,成交均价约5.79万美元,总值28亿美元。几个月后,比特币价格翻倍至11.8万美元。如果他们延后清算,账面可多得约30亿美元。
在欧洲议会的预算听证会上,有议员直言:“我们信任规则,却不信任未来。”财政部的回应是“稳定优先、风险可控”,这句回答后来被德国媒体讽为“财政版官僚主义的巅峰”。
事后,德国财政委员会讨论建立“国家数字资产基金”,仿照黄金储备体系长期持币,但提案遭否决。理由依旧是那句经典表述:“比特币没有内在价值。”讽刺的是,同一年德国民间投资者通过ETF渠道购买的比特币资产超过40亿美元。官方抛售、民间接盘,理性变成了制度化的错觉。



04




英国:法律迷雾下的隐形财富
2018年,伦敦警方在一起国际洗钱案中,从嫌疑人Jian Wen手中扣押了6.1万枚比特币。这批资产当时价值18亿美元,如今已超72亿美元。
英国政府却无法自由支配。案件涉及跨国诈骗资金,受害者索赔程序持续多年,资产归属至今未定。同时,财政部与执法机构之间也存在责任划分争议。这批比特币既属于国家,却又被法律程序冻结。
2025年,财政大臣Rachel Reeves首次公开表示,英国可能将部分扣押加密资产纳入国家预算,以弥补财政赤字。然而,一旦政府抛售,市场势必受到冲击;若继续持有,又担心被质疑“投机”。这种两难局面,让伦敦的比特币成了一笔“看得见却花不了的钱”。脱欧后的英国财政压力巨大,这批潜在资产若能运用得当,或许能成为经济重建的缓冲器。但在法律和政治的双重束缚下,它只能继续“沉睡”。



05




不丹:喜马拉雅的意外赢家
与上述国家不同,不丹并非通过执法扣押获得比特币,而是通过国家主导的清洁能源挖矿。依靠丰富的水电资源,不丹国家投资公司从2019年起启动官方挖矿计划。截至2025年,该国累计挖出约1.3万枚比特币,按现价计算约15亿美元。
别忘了,不丹的GDP只有约30亿美元。也就是说,他们的比特币储备相当于全国经济产值的一半。这些资产全部存入主权财富基金,作为长期战略储备,用于对冲外汇风险与通胀。在别人恐惧波动的时候,不丹选择拥抱波动。对于一个内陆小国而言,比特币不是投机品,而是一种“能出口的数字电力”。



06




数字黄金的启示
保加利亚卖出了本可抹平国债的比特币,美国从拍卖者变成囤币者,德国在理性中错失红利,英国被法律困住,不丹靠挖矿翻倍国力。相同的资产,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下,演绎出截然不同的命运。
如果说黄金曾在上个世纪定义了货币体系,那么比特币正在重新定义“储备”的含义。它考验的不只是技术理解,更是一个国家的时间观与风险观。
数字黄金仍在增长,而后悔永远写进财政史。未来,或许有人会再次翻出这些案例,问一句:当机会敲门时,谁敢真正地留住它?
数据来源: CoinDesk、Arkham Intelligence、世界银行、IMF
免责声明: 本文仅为公开资料与财经评论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