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资本不断的入局,Web3互联网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但是提到Web3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想到的是高风险的投资品。
其实比特币只是Web3互联网一个比较出名的应用。
Web3背后有一个系统性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拓展。
互联网应用目前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Web1、Web2、Web3。
《Web1:可读性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早期互联网。
特征是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站,“只读”为主,用户主要浏览由机构或个人创建的网页 。
互联网平台提供内容文字、图片等,用户作为消费者,只能读取网站上的信息。
代表的网站:
雅虎 Yahoo(yahoo.com):
早期综合门户与目录导航的代表,聚合新闻、搜索与分类信息,体现“网站向用户展示内容”的模式。
新浪(sina.com.cn):
中国早期门户代表,提供新闻、邮箱与社区等“只读”型内容聚合。
搜狐(sohu.com):
中国早期门户与搜索服务提供者,以内容聚合与频道化导航为主。
网易(163.com):
中国早期门户与邮箱服务提供者,核心形态为内容发布与阅读。
Google(google.com):
虽成立于1998年(Web2兴起前夕),但其早期核心是搜索与门户式首页,仍以“只读”检索为主,常被作为过渡期的代表性站点 。
早期雅虎 Yahoo页面:
《Web 2.0 :可读 + 可写的互联网》
用户不但可以阅读浏览内容,并且成为的内容创造者,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
比如朋友圈的分享,抖音等短视频内容的创作等。
用户之间也可以沟通交流,比如微信、QQ等社交软件。
代表网络的应用示例:
|
|
|
|
|
|
|
|
|
短视频与视频平台 |
抖音,B站(哔哩哔哩),YouTube |
上传视频、弹幕/评论、点赞/收藏/分享、直播 |
|
博客与内容发布 |
WordPress,Blogger,Medium |
发表文章、评论、标签/分类、订阅 |
|
百科与协作编辑 |
百度百科,Wikipedia(维基百科) |
协作编辑词条、修订历史、讨论页 |
|
问答与社区 |
知乎,Quora,Stack Overflow |
提问/回答、投票/赞同、评论、编辑改进 |
|
电商与点评 |
淘宝,亚马逊,京东,美团 |
商品评价/晒单、问答、追评、评分 |
|
图片与多媒体分享 |
Flickr,Instagram,Pinterest |
上传图片/相册、标签/话题、收藏/点赞 |
|
书签与内容策展 |
Delicious,Reddit |
收藏/分享链接、加标签、投票/排序、讨论 |
web2的发展给我们的沟通交流带来巨大改变,信息传递的高效性提升。
不论获取信息、社交互动,还是商品交易、文化娱乐等都极具便利。
但web2的发展也形成了庞大的中心机构,他们控制着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使用数据。
用户在他们面前就是个透明人,他可以轻易地操控用户行为。
比如根据你资产状况推荐对应的广告,根据你的浏览痕迹,推送相应的产品。
很多中心机构开始非法利用用户的数据进行暴⼒牟利,甚至涉及用户的隐私泄露等。
比如2025年3月爆发的,百度副总裁谢广军之女涉嫌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隐私事件。
网友指控谢广军13岁女儿因为追星,多次非法获取他人隐私,涉及孕妇等多名受害者,引发网络暴力等。
web2的巨大缺点是用户对自己的数据说的不算,也就是说用户是主要的内容生产者,但是规则依旧是平台来制定,对于可以产生经济价值的数据没有控制权。
互联网web2用户的数据没有确权,没有确权就没有交易,没有交易就不会有商业,没有商业市场效率就会低下,价值就会浪费。
web2一旦形成垄断性的中心化,用户也就无法防止中心化机构的作恶,他们理论上可以随意侵害用户的权益,随意处置用户的大量数据。
《Web 3.0: 可读 + 可写 + 可拥有互联网》
web3的发展就逐渐在解决web2的这些问题。
用户可以利用区块链以及加密技术,根据公钥私钥的签名与验证机制,来拥有自主的数字身份,数据可以存储在链上。
可以自己决定数据是否共享,以及数据是否价值交换等。
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算法是公开透明的,交易痕迹也是链上保存,没法篡改,这也就避免暗箱操,以及中心化机构的作恶。
也就是说web3进化成了可读 + 可写 + 可拥有的互联网。
这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信任与协作关系,在此基础上能演变出很多新型的组织结构和创意产品。
以前的web1和web2,公司和用户是不对等的关系,公司作为中心化的主题,掌握了用户的海量数据,并拥有用户数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
Web 3.0 的公司与用户的关系是的多对多,受到多方的制衡。
有区块链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的机制,也有矿工、社区、计算机密码学者、交易员套利者等多个角色之间的平衡与制约。
用户才真正变为内容资源的提供者和数据的拥有者。
|
赛道 |
代表项目 |
“可拥有”的体现 |
简要说明 |
|
去中心化 社交 |
LensProtocol Farcaster |
社交图谱与内容以链上数据/NFT 形式归属用户,可跨应用携带 |
去中心化社交图谱与协议,创作者与用户拥有关系与内容主权 |
|
内容发布 与长文 |
Mirror |
文章可铸成 NFT,读者/作者可持有与交易 |
将写作、众筹与所有权结合的 Web3 创作平台 |
|
视频 与多媒体 |
Lenstube、Odysee |
视频关联的链上身份与代币化机制,内容可被确权与激励 |
去中心化视频分发与创作者经济 |
|
去中心化 金融 |
Uniswap、Aave、Compound |
用户对资金池份额/头寸与治理代币拥有所有权 |
基于智能合约的去中介化借贷与交易 |
|
去中心化 身份 |
ENS、Lens、Unstoppable Domains |
**.eth/.lens** 等域名与身份 NFT 归用户所有,可跨平台使用 |
去中心化身份与可解析的链上地址解析 |
|
存储与内容 持久化 |
IPFS、Arweave、Filecoin |
内容哈希与存储证明上链,用户保留内容主权与分发权 |
去中心化/永久存储,支撑 dApp 与 NFT 的内容层 |
|
协作与治理 |
DAOstack、Aragon |
治理代币与投票权归属持币者,规则由合约自动执行 |
社区共治与组织所有权上链 |
|
游戏与 数字资产 |
Axie Infinity、Decentraland |
游戏道具/土地以 NFT 归属玩家,可交易与转让 |
“边玩边赚”与资产所有权在链上确权 |
密码学奠基 1980s—2000s:
David Chaum(1982):提出以密码学保障隐私与不可篡改的数字现金思想,奠定后续电子现金与区块链“可验证、可审计”的安全范式。
Eric Hughes、Timothy C. May、John Gilmore 等(1992—1993):发起密码朋克(Cypherpunk)运动,发布《Cypherpunk 宣言》,强调在数字时代以加密手段捍卫隐私与自由,直接催生了去中心化网络与数字货币的社区土壤。
Adam Back(1997):提出Hashcash(工作量证明雏形),为后来比特币的PoW提供关键思想组件。
Wei Dai(1998):提出B‑money(匿名、去中心化电子现金),引入“全网共识、不可双花”的早期设计要素。
Hal Finney(2004):提出可重复工作量证明(RPOW),在实践层面探索“可转移的计算证明” 。
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的诞生 2008—2015:
中本聪 Satoshi Nakamoto(2008):发布《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首次在工程上实现“区块链 + 共识 + 数字签名”的可信货币系统,解决“双花”与“无需可信第三方”两大难题。
Vitalik Buterin(2013—2015):提出将区块链从“货币层”扩展为“通用计算层”,主导以太坊白皮书与早期设计,引入智能合约与EVM,使“代码即法律”成为可能。
Gavin Wood(2014—2015):撰写以太坊黄皮书并实现Solidity,推动以太坊工程落地;随后系统提出并落地Web3愿景(去中心化协议栈与用户主权),并创建Polkadot以解决“跨链互操作与多链共治” 。
价值互联网的展开 2015—2022:
去中心化金融 DeFi:以Uniswap、Aave、Compound等为代表,基于智能合约实现“点对点借贷、AMM 交易、流动性挖矿”,在不依赖银行的前提下完成“可验证清算与结算”。
NFT 与数字所有权:以ERC‑721/ERC‑1155等标准将“唯一性 + 可转移性”赋予数字内容,推动艺术、游戏、票务、会员权益等资产形态的链上确权与流通。
DAO 与去中心化治理:以MakerDAO等为代表,社区以治理代币进行投票与参数调整,形成“代码 + 投票”的协议级共治机制。
隐私与可扩展性工程化:
ZK‑Proofs(零知识证明)用于隐私交易、合规 KYC/AML 与可扩展结算;
FHE(全同态加密)支持“数据可用不可见”的计算;
Rollup/L2与分片等技术路线显著改善吞吐与费用,推动“低成本普惠” 。
2023—2025 的最新进展:
RWA(现实世界资产上链):以代币化连接链上与链下,提升流动性与可组合性。例如香港金管局 Ensemble 项目沙盒中,朗新科技将新能源充电桩作为锚定资产完成约 1 亿元人民币跨境融资,验证了“资产通证化 + 合规”的可行路径。
隐私成为系统内置能力:Vitalik Buterin(2025)系统阐述将ZK‑Proofs、FHE等作为 Web3 的“隐私基座”,在不牺牲可审计与合规的前提下强化用户主权与数据最小化披露。
形式化验证与安全工程化:CertiK 邵中团队(2025)发布LiDO 模型与 LiDO‑DAG,以“安全抽象层—Pacemaker 活性保障—DAG 扩展”三层框架,完成对BFT 共识的机械化验证(超万行 Coq代码),为高性能与高安全并重的 Web3 基础设施提供新范式。
跨链互操作与多链生态:Polkadot / Cosmos等框架持续演进,围绕“共享安全、异构执行、跨链消息”降低多链割裂,支撑资产与数据的跨域流通与组合
Web 3.0 全景生态技术栈
L0网络与计算:
L0层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点对点互联和可移植执行。其关键技术与项目包括LibP2P、EVM和WASM。该层的作用是提供去中心化通信与跨平台执行语义,为多链与多环境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支撑,是整个Web3技术栈的基础通信和执行保障层,让不同的区块链和计算环境能够实现相互协作和数据交互。
L1状态与结算:
L1层聚焦于达成共识、保障状态与数据可用性。涉及的关键部分有公链(如Bitcoin、Ethereum、Solana)、存储解决方案(如IPFS、Filecoin、Arweave、Swarm)以及消息系统(如Whisper/Matrix)。这一层实现了去信任交互与最终性,能够协调链上和链下数据的协同工作,并对数据的可用性进行了分层管理,包括可用性、归档以及永久存储等不同层面,确保了区块链网络中数据的准确记录和有效流通。
L2扩展与隐私:
L2层致力于实现扩容与隐私保护。它采用了状态通道、Plasma、Optimistic Rollup、ZK Rollup、Validium等技术,同时结合ZK – Proofs和FHE等隐私计算技术。通过链下计算加上链上证明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并且以L1层作为安全锚定,既保证了处理效率,又确保了交易和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性。
L3开发者接口:
L3层的关键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高效构建协议与应用的能力。其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编程语言(如Solidity、Vyper、Rust(Substrate))和开发库(如ethers.js、web3.js、oo7.js)。该层的主要作用是对接L1和L2的能力,为开发者提供标准化的开发体验和工具链,降低了开发者进入Web3开发的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
L4用户交互:
L4层以钱包作为用户进入Web3世界的入口,代表项目有MetaMask、imToken、TokenPocket、Status、MyCrypto。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签名、授权、交易与链上交互服务,是用户与区块链网络进行直接交互的重要界面,方便用户管理自己的数字资产和参与区块链应用。
跨链互操作:
跨链互操作旨在实现多链资产与数据的互通。关键技术和项目有Polkadot、Cosmos、LayerZero、Wormhole。通过这些技术和项目,能够实现跨域消息与资产的转移,有效降低了多链之间的割裂问题,使得不同区块链网络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促进了整个Web3生态的融合和发展。
数据与索引:
数据和索引层主要实现链上数据的结构化查询。相关技术和项目包括The Graph和dfuse。The Graph通过子图的方式对链上数据进行结构化索引,dfuse则提供高性能的数据流与检索能力,能够支撑DeFi和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查询负载,为开发者获取和处理链上数据提供了便利。
预言机:
预言机层的作用是将链外数据注入合约。代表项目有Chainlink和Band Protocol。它为智能合约提供了价格、随机数、事件等可信的外部数据,使得智能合约能够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拓展了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和功能。
身份与资产标准:
身份与资产标准层致力于实现可验证身份与通证化。涉及的关键元素有DID(去中心化身份)、去中心化域名(如ENS、Unstoppable Domains)以及各类资产(如BTC/ETH、ERC – 20、ERC – 721/ERC – 1155、USDC/DAI)。该层实现了身份的可迁移性和资产的可组合性,为Web3世界中的交互和交易提供了标准化的身份凭证和资产形式,促进了合规发展。
基础设施与安全:
基础设施与安全层的关键目标是提升可信度与进行合约安全风控,覆盖开发、上线和运维的全周期。其包含的技术和治理机制有TEE(可信执行环境)、IP(网络协议相关保障)、混合路由(如NYM),以及安全分析工具(如Slither、MythX、CertiK/Quantstamp),还有治理机制(如多签、时间锁、升级代理)。通过这些技术和机制,保障了Web3系统中计算的可信度和合约的安全性,保护用户的资产和隐私。
应用层:
应用层是Web3生态的具体体现,形成了去中心化应用生态,涵盖DeFi(去中心化金融)、GameFi(游戏金融)、Social(去中心化社交)、Media(去中心化媒体)、E – commerce(去中心化电商)、Security(安全应用)等多个领域。代表项目有Uniswap、Aave、Compound、Mirror等。该层以协议即产品的理念,强调可组合性与用户主权,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去中心化应用服务,推动了Web3生态的繁荣发展。
关键基础设施与数据可用性
去中心化存储:IPFS(内容寻址与点对点分发,激励层 Filecoin)、Arweave(一次付费、永久存储)、Swarm(与以太坊生态协同、内置激励)。适用于图片、视频、备份与历史记录等体积大或需长期保存的数据。
链上与链下分工:链上以“交易与状态”为核心,链下承载大文件与历史冷数据,二者通过内容寻址与哈希校验实现可验证引用,兼顾成本与可用性。
数据索引与查询:The Graph 通过“子图”将链上数据结构化索引,dfuse 提供高性能数据流与检索能力,支撑 DeFi/数据分析等高查询负载场景。
身份与资产标准
去中心化身份:DID 提供可验证、可迁移的身份凭证;去中心化域名如 ENS、Unstoppable Domains 作为可解析的链上身份锚点,便于跨应用携带与展示。
数字资产与通证标准:BTC/ETH 为基础资产,ERC‑20(同质化代币)、ERC‑721/ERC‑1155(非同质化与半同质化资产)构成创作者经济、游戏与票务等资产形态的通用标准;USDC、DAI 等稳定币承担计价、结算与流动性功能。
开发与运行时栈
合约语言与虚拟机:Solidity/Vyper(EVM)、Rust(Substrate/WASM);EVM 作为通用状态机执行合约逻辑,WASM 为多语言执行提供更广生态。
节点与多链接入:本地或托管节点服务如 Alchemy、Infura、Ankr 降低运维成本;JSON‑RPC 作为通用接口;多链生态下优先选择 EVM 兼容链(如 Polygon、Arbitrum、Optimism、Avalanche、Cronos)以复用工具链,亦可采用 Solana 等非 EVM 链满足高性能场景。
前端与钱包集成:前端框架 React、Vue、Next.js;钱包与交互库 MetaMask、WalletConnect、web3.js、ethers.js、web3‑react/useDApp;在移动端与跨端场景中,Flutter 亦被广泛用于构建高交互 DApp 界面。
安全、审计与跨链互操作
合约安全与审计:形式化/静态/动态分析工具如 Slither、MythX;第三方审计 CertiK、Quantstamp 用于上线前与持续风控;结合多签、时间锁、升级代理等工程化治理降低运维风险。
跨链互操作:Polkadot、Cosmos 提供异构多链与共享安全的系统化框架;LayerZero、Wormhole 等跨链消息/桥协议实现资产与轻量数据的跨域流通,支撑多链应用组合。
会有很多人疑问这些技术对人类有什么用,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而是无实物,经常有人质疑说虚拟的东西怎么会有价值?
不过我自己一直认为虚拟币货币不是为目前人类准备货币,是为ai准备的交易货币,是为跨星际生存未来人准备的货币。
而web3的发展,就是这一未来世界开端,世界终将进入以ai技术为生产力,以区块链技术为生产关系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