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杂志文章:数学方法预测比特币价格底部

    数学方法模拟比特币价格底部

数据模型显示下一轮比特币熊市可能比以往更浅,揭示成熟度如何重新塑造波动性。

作者:Matt Crosby

翻译整理:尼尔的前沿视界

2025年11月7日

尼尔导读

“本文是纯粹地基于历史数据的推测,即假设历史规律将再现。这不是预测,而是模拟历史规律的重现。”


目录

  • Cycle Master:建模比特币历史价格底部
  • 回撤递减:为什么每轮比特币熊市都变得不再那么疼
  • 预测下一轮比特币价格的顶部与底部
  • 比特币价格与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
  • 结论:下一轮比特币周期的下跌可能会更浅

当许多人仍在关注本轮牛市比特币能涨到多高(虽然以目前的价格表现来看,也许没那么乐观!)时,同样重要的是为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本文将从数据与数学角度,基于过往周期、链上估值指标以及比特币的基础价值,探讨下一轮熊市的潜在底部可能会出现在哪里——这不是一个“预测”,而是一个基于历史与模型的框架。

Cycle Master:建模比特币历史价格底部

在识别比特币周期性底部方面,一个长期稳定且高准确度的模型“比特币周期大师图(Bitcoin Cycle Master)”。该模型整合多项链上指标,形成围绕价格的不同估值区间带。

图 1:Cycle Master 图中的“Cycle Lows(周期低点)”线,与历史熊市底部高度吻合

历史上,这条绿色的“周期低点”线几乎完美地标记了比特币的宏观底部:

  • 2015 年的 160 美元
  • 2018 年的 3,200 美元
  • 2022 年底的 15,500 美元

截至目前,这一估值带约位于 43,000 美元附近,并每天上升,为估算下一轮完整周期的潜在下跌空间提供了一个有效基准。


回撤递减:为什么每轮比特币熊市都变得不再那么疼

另一个关键参考指标是MVRV 比率,它衡量比特币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实现价格(所有币的平均成本)。历史上,在深度熊市中,比特币通常会跌到实现价格的 0.75 倍,即市场价格比网络的成本基础低约 25%。

图 2:历史熊市底部通常出现于 MVRV 比率跌至 0.75 时。

这种重复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下行锚点。当它与“回撤递减”的趋势结合时更为明显:

  • 早期周期的跌幅曾深达 88%
  • 2018 年熊市跌幅为 80%
  • 2022 年熊市跌幅进一步收窄至 75%

若此趋势延续,下一轮熊市可能仅出现 约 70% 的回撤

图 3:随着熊市跌幅持续收缩,下一轮从周期顶部的回撤或将不超过 70%。


预测下一轮比特币价格的顶部与底部

在估算下一轮底部之前,我们需要一个合理的顶部假设。 基于历史 MVRV 倍数与实现价格的趋势增长,比特币近几个周期倾向于在实现价格的约 2.5 倍见顶。

如果这一关系继续成立,且实现价格延续上升趋势。

图 4:依据 MVRV 倍数与实现价格趋势,周期顶部可能在约 18 万美元,而 2027 年熊市底部可能落在 55,000–60,000 美元区间。

基于此假设,并按照历史上熊市通常滞后一年的模式推算至 2027 年:

  • 若顶部约为 18 万美元
  • 70% 回撤将带来≈ 55,000–60,000 美元区间的熊市底部

这一价位也与比特币去年震荡的盘整区间接近,形成一定技术共振。


比特币价格与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

比特币最可靠的长期估值指标之一是生产成本,即挖出 1 枚 BTC 所需的电费成本。历史上,这一指标往往精准对齐比特币的深度熊市底部。

每次减半都会使生产成本翻倍,在价格下方形成不断抬升的结构性底部。

图 5:当前生产 1 BTC 的估算电力成本约为 70,000 美元,构成强力价格支撑。

当比特币跌破生产成本时,通常意味着矿工承压,也往往对应历史级别的“捡底机会”。 自 2024 年 4 月减半以来,这一成本剧烈上升,每次比特币逼近甚至短暂跌破成本都伴随强劲反转。 目前该指标约为 70,000 美元(每日波动)。


结论:下一轮比特币周期的下跌可能会更浅

每轮比特币周期都会伴随一波“这一次不一样”的情绪浪潮。但数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机构采用与更广泛的金融融合确实改变了比特币的结构,但它们并未消除周期性。

数据表明,下一轮熊市可能会更浅,反映出一个更成熟、流动性更强的市场环境。

一个回撤至 55,000–70,000 美元区间 的熊市底部:

  • 并不意味着崩盘
  • 而是比特币历史“扩张—重置”节奏的继续

小B点评

“模型算得头头是道,但市场一激动,谁还记得公式?”

互动专区

如果这篇分析对你有启发,欢迎点个赞、转发给朋友,或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你的互动会帮助我把更多深度内容带给更多读者。


            本文仅用于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所有投资决策请务必自行研究并独立判断,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