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朋友的怂恿下下载了第一个 Web3 钱包,当时总觉得这是 “技术大佬玩的东西”,自己一个普通上班族大概率玩不明白。没想到一年下来,没靠炒币赚大钱,却在这个数字世界里找到了属于小个体的价值 ——
原来不用懂复杂代码,不用有海量资金,普通人也能在 Web3 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三个藏在日常里的收获,比任何 “暴富传说” 都让我踏实。
数字藏品不是 “炒货”,是普通人的 “创作放大器”
刚接触 NFT 时,我跟着别人买过几个热门头像,看着地板价起起落落,心里总慌慌的,最后干脆低价出手,没赚也没亏多少。真正让我改变看法的,是小区里的插画师阿雅。她喜欢画猫咪,就把自己画的 “Web3 猫咪日常” 系列做成数字藏品,定价只要 9.9 元,还给持有者承诺 “每卖出 100 份,就抽 10 人送手绘明信片”。
没想到上线半个月就卖光了,更意外的是,有几家宠物用品店通过藏品联系到她,让她帮忙设计包装图案。现在阿雅不仅靠数字藏品多了份收入,还积累了一批喜欢她风格的粉丝,偶尔开直播教大家画插画,又能赚一笔学费。
后来我也试着把自己写的 “职场摸鱼小技巧” 做成图文数字藏品,虽然只卖了几十份,但收到不少网友的留言,有人说 “看了你的攻略,摸鱼时更安心了”,还有人拉我进了职场交流群。原来数字藏品的意义,不是让普通人去 “炒”,而是给我们的小创作一个展示的舞台 —— 哪怕只是几句心得、几幅小画,也能通过区块链找到认可它的人,甚至变成长期的小收益。
社群不是 “聊天群”,是 “用小能力换机会的地方”
第一次进 Web3 社群时,我总觉得自己啥也不会,每天就潜水看别人聊技术、聊项目,偶尔插句话也没人接。直到社群发起 “新手入门手册” 编写计划,负责人在群里问 “有没有人会整理文档”,我想着 “这个我会啊”,就主动报了名。
那段时间,我每天下班后花一小时,把群里大佬分享的知识点分类整理,再改成新手能看懂的大白话。没想到手册完成后,社群给我发了 200 个平台代币作为奖励,还把我拉进了核心协作群。在这个群里,我认识了做运营的小宇,他知道我会写文案,就把我推荐给一个 Web3 项目,帮他们写每周的活动推文,现在每个月能多赚 2000 多块。
原来 Web3 社群不是 “大佬的秀场”,而是 “普通人的互助站”。你不用懂技术,会整理文档、会写文案、甚至会活跃气氛都行;也不用怕自己能力小,哪怕只是帮新人解答一个小问题,也可能被人记住,得到意想不到的机会。在这里,“有用” 比 “厉害” 更重要。
长期不是 “熬时间”,是 “慢慢找到自己的小赛道”
刚玩 Web3 时,我总想着 “快速赚钱”,哪个项目火就冲哪个,今天买这个代币,明天抢那个 NFT,结果折腾了三个月,不仅没赚钱,还因为频繁操作花了不少手续费。直到我参与了一个去中心化读书项目的早期测试,才明白 “长期” 不是 “熬着等赚钱”,而是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慢慢做”。
这个项目主打 “链上记录读书进度,分享读书笔记”,当时还在测试阶段,没什么收益,我只是因为喜欢读书才加入。每天读完书,我就在上面记录感悟,偶尔也看别人的笔记,和大家讨论书中的内容。没想到测试结束后,项目给早期参与者发了纪念代币,更重要的是,我在上面认识了一群喜欢读书的朋友,我们组建了线下读书会,每周一起交流,还一起把喜欢的书做成了数字藏品。
现在我终于明白,Web3 里的 “长期” 不是 “死扛一个项目”,而是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小赛道,慢慢深耕”。你喜欢读书就去做读书相关的事,喜欢画画就去做数字藏品,不用跟着别人追热点。只要你持续在自己的小赛道上付出,哪怕进度慢一点,也会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资源和收益,比盲目跟风靠谱多了。
这一年在 Web3 的经历,让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明白 “普通人也能在 Web3 里找到位置”。这里没有那么多 “暴富神话”,更多的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小能力、小爱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机会、小收益。其实 Web3 的魅力,从来不是让每个人都变成大佬,而是让每个普通人的小价值,都能被看见、被认可、被赋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