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全球金融市场一片向好的情况下,比特币就像是风险资产冰山的顶端,正在悄悄融化。
1,比特币跌破9万
比特币跌破9万美元关口,几乎抹去了今年所有涨幅,较今年10月的高点缩水超6000亿美元,跌幅超过25%。
尽管如此没有人敢说比特币已经见底,因为2023年以来,比特币从2万美元上涨至最高12万美元以上。凭空比特币的增长,加密货币市场规模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
如此巨大的涨幅,回调这么一点,恐怕还远远不够,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当然,也有人非常看好比特币。“比特币大户”Strategy首席执行官Michael Saylor最新表示,“我毫不怀疑,到2035年,比特币将成为比黄金更大的资产类别。”
还有人说:比特币仍处于朝气蓬勃的状态,说黄昏太遥远。
支撑比特币价格的,主要是其背后2100万枚总数。另外,挖矿成本也越来越高,最新的数据显示,比特币挖矿成本已经突破10万美元。
正因如此,在比特币的历史上,有一个很有名的四年减半周期(涨3年跌1年)。
这一事件是指比特币的供应增长按设计每四年减半一次。它会刺激投机性繁荣,随后是痛苦的崩盘,因为矿工会出售存货。
然而,这种现象建立在比特币刚性需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别人一直要配置比特币,才有接盘人,这个游戏才能玩下去。
第一,劣币驱逐良币
就算人们对比特币真有非常刚性的需求,那么一个永远价格上涨的稀缺资产,就会被人储存起来,没有交易,从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第二,规模限制
规模很小的时候,怎么玩都没事,影响力有限。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每一次上涨,都必须要面临足够大的抛压,必须要有更多的资金来接盘,才能保证这个市场的运行。几万亿美元的资金规模,可不是什么小钱。
我就不去讨论比特币的价值了,这个有一定的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2,金融金丝雀已焦躁不安
不懂的事情不投,比特币我是不会碰的,但我更关注的是比特币价格下跌对全球风险资产价格带来的信号意义。
有过经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全球风险资产总在流动性走好的时候共舞,在流动性收紧的时候大跌,区别无非是涨跌幅度大小而已。
如果说以前的比特币市场只是一个内部人相互交换筹码的杀猪盘,不管涨跌都很难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但随着比特币ETF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真金白银和普通人进入到这个市场,比特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拓展。
2025年,是比特币机构化的元年,贝莱德、富达等资管巨头通过ETF持有的比特币总量已突破140万枚,占总流通量7%。
我们经常将铜比作是宏观经济的金丝雀,那么比特币就是金融市场那个最敏感的“金丝雀”。
2025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迎来了一波大反弹,估值水平都来到高位,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流动性过剩,AI科技革命,美联储重启降息等等。然而,股市与经济就像资产与负债的两端,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这种情况下,风险偏好的变化,非常容易引发资产的转移。
3,?
关于此次下跌,市场的解释和美国政府关门带来的流动性冲击有关,因为美国政府TGA账户抽走了1万亿美元的现金流。
另外,最近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也出现了下滑。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又重回4%以上。
也有人认为,这是周期性的抛售,散户担心四年的比特币周期会重演,不想再经历一次50%的回撤,因此他们正通过提前退出市场来规避风险。
还有人认为,AI带动电费大涨,导致挖矿成本飙升,逼着矿工甩货。
但,这一切恐怕还不足以解释这一切。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来说,这绝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
不同的资产之间,本质上都是相互关联的,风险资产价格之间相互联动。
当前,AI明显驱动了一轮资产价格高潮,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最终还得落地,市场终究还得回归。
当资产价格没有真正转变为消费之前,资产都是浮肿的。
因为当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对应增长,就会有人将股市赚的钱,拿出去消费,去还债。
市场中凭空创造的消费力,就会引发通胀。通胀就会引发利率上升,从而压制资产价格。到时候,就会发现,原来的一切财富不过是数字而已。
比如,今年很多人寄希望于美国降息,可是最近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又上升到4%以上。
为什么降不下去?因为高利率本质上是高估美元的风险补偿,而高估的美元支撑了美国居民消费,压制通胀,也可以说,美国政府在为美国股民的消费买单。
所以,高利率的另一头是高消费,消费不降下来,利率怎么能下来呢?
要知道,现在可是大宗商品熊市,对通胀很友好,而美国通胀竟然还在3%的高位。
试想一下,如果大宗商品大涨,美国通胀将会卷土重来,利率再创新高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这,将会是风险资产的噩梦。
所以,比特币的暴跌,信号意义不在于暴跌本身,而在于市场风险偏好的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