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币圈冰火两重天,各种消息满天飞。众币友反应不一,结果不同,有的人一夜回到解放前,把前几个月的收益都回吐了;有的人刀尖上跳舞,越跌越买;有的人落袋为安,空仓等待消息明朗;还有的人另辟蹊径,搭梯子红杏出墙;当然也有大把的人体会到币市的险恶,落荒而逃……
确实,在币圈没有经历过几次风波无法练就淡定的心态,没有了解虚拟货币的历史无法产生坚定的信仰,这些都需要深刻的体验与时间的沉淀。所以,新手切不可贸然参与,特别是在当下的环境之下,利好、利空几乎完全受政策影响。咱来回顾一下比特币的几次“生死路线图”。
比特币(BitCoin)是由中本聪在2009年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形式的数字货币。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俗称“挖矿”。
比特币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这同样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
比特币具有极强的稀缺性,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到小编写到此处时,已经被“挖”出16556212.5个。
上图是小编偶然在移动硬盘里找到的一张截图,那时候应该是2013年,一个比特币顶700元被央视拿来说事。
从2009到2013年,比特币从1分钱一个上涨到8000元一个,期间一度暴跌,掉到900元一个。
跌跌撞撞,在2013年11月一个月内暴涨了520%,市值达到100亿美元。到今年8月,一个比特币最高价达到32300元,今天为止经过这一周的震荡之后仍然有670亿美元的市值。
曾经有人统计说“比特币死亡过129次”,但一次又一次“起死复生”。就在一年前的2016年4月23日,华尔街见闻仍然写道–“比特币:生于2009,亡于2016?”
而2017年却是最具生命力的一年。
比特币的特性注定了它的“命运多舛”,在咱国内也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节点。
第一次,2013年12月5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
详细内容:http://www.gov.cn/gzdt/2013-12/05/content_2542751.htm
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出手,就取得了石破天惊的效果。《通知》发出后,中国市场比特币价格急剧下跌,跌幅达35%,国外市场也同期出现下跌。
在这个《通知》里,第一次定义比特币为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这个定义为后续的 ICO热埋下了伏笔,因为虚拟货币的性质可以规避非法集资的风险,直到最近七部门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发布。
第二次,2017年1、2月份,交易所约谈事件。
2017年1月6日至2月8日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及上海总部分别、先后约谈、检查了三家比特币交易所——火币网、币行和比特币中国,让其针对近期异常情况开展自查,并进行相应清理整顿。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检查组也对其他从事比特币交易的“中国比特币”、“云币网”、 “聚币网”等9家在京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通报平台存在的问题。
1月6日,央行公布约谈信息后,比特币价格从6500元左右跳水到最低5555元。
2月8日上午,比特币价格一直在7500点徘徊,而下午4时左右瞬间跌至6900点,短线大泻600点。
但跌幅都在不到10天内就涨了回来。
检查之后,比特币交易所正式进入交易收费时代。火币网、币行、比特币中国分别在各自官网发布通知,宣布开始收取交易服务费。第二批被检查的交易所也推出收费政策,并且调整了相关业务范围。
在一段时间的蛰伏后,比特币在4月底开启了一轮强劲的牛市,5月到8月之间屡创新高,一举突破30000大关,在9月2日达到32350历史最高价。
第三次来了!也就是 9月4日央行等七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本次公告意在紧急叫停 ICO,定性 ICO为非法公开融资;要求停止ICO业务,不得发新币,已发币的项目要安排清退。
接到通知后,各大ICO平台纷纷停止业务,项目方开始按通知内容安排清退。 一时间,不安定的情绪迅速反应在币价的走势上。
众多ICO币集体瀑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蚁NEO,公告发出后两天内跌幅达到35%。主流币以太坊的跌幅也将近达20%。
而本周五(9月8日)傍晚,一则始发自财经网的报道堪比惊雷灌顶!报道内容称有关部门将取消交易所法币交易,又造成了一轮暴跌,比特币跌至23000元,其他小币种更是血风凄雨,摇摇欲坠。
但迄今未见官方发声,普遍在忐忑观望之中。新韭菜则叫苦连天,老玩家则各显神通,未雨绸缪,搭起梯子……
是否会还有第四次?什么时间会来?会是什么样的政策?比特币还会跌吗?会跌到900元吗?还是会涨到5万元?
都还是未知数。总之,该干嘛还干嘛,该囤的照样囤,该搬梯子赶紧搬。这日子里,对虚拟货币仍然有信仰的就少说多做,不抱有希望的就不说不做,一切以和谐为重,一切让时间来见证吧。
部分内容参考自
公众号《每日币读》
币市高风险 不懂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