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在监管下 中国数字货币的未来走向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在监管部门明确宣布ICO属于非法集资业务之后的几天内,国内交易量最大的数字货币交易提供商比特币中国发布公告,表示根据9月4日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文件精神,比特币中国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将停止新用户注册;2017年9月30日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将停止所有交易业务。紧随其后,火币网和OKCoin均于9月15日表示,将于10月底停止所有数字货币兑人民币的交易业务。至此,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平台的数字货币交易业务全部停止。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随着近年来数字货币的高速发展,尤其是ICO的流行所累积的风险,市场对于监管的介入已经早有预感,但预期中的监管政策更多是资金托管、投资者适当性等,亦有ICO监管沙盒的提法,故此次具体措施的出台,包括比特币在内的数字货币交易在华被禁,如此迅捷的监管措施力度确实超出预期。事实上,中国曾以持有的7%比特币完成全球市场近80%的交易,这一市场的突然关闭所引发的冲击可想而知。

从国际来看,各国对待比特币的态度各异,不过当前还少有主要经济体要求关闭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德国已经认可比特币的货币与法律地位;日本内阁也以一系列法案的方式承认比特币“用于支付与数字交易”的“类财产价值”;澳大利亚视比特币视为货币,并废除比特币商品与服务税(GST);美国华盛顿州严格要求数字货币交易所必须申请牌照,同时第三方独立审核,而内布拉斯加州却允许律师接受数字货币作为报酬;印度央行则发文提示比特币交易风险。相比之下,我国对于数字货币的政策从早期的观察,过渡到如今的取缔,可谓全球最严格。

从国内来看,今天7月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为未来几年的金融监管确定了“严格控制风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基调。作为一种投资品,尽管还没有看到比特币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正面影响,但它却存在被充当洗钱、贩毒、走私、套利、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工具的危险性,这却是与金融监管的主基调相背离。事实上,此次针对数字货币的事件的导火索很可能是近年来愈演愈烈的ICO。ICO以代币发行的股权众筹和二级交易,逐渐引起了监管层的警觉,在本次监管措施实施之前,包括证监会、银监会、交易所等多个部门已经对其进行了多轮的排查、调研和论证,最终结论认为其性质可以判定为非法集资。而斩断“金融毒瘤”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是切断不合格(大众)投资者的参与渠道——比特币交易。

比特币的价值回归?

(比特币的价值回归?)

在如此严厉的监管措施出台后,比特币的交易价格价值仍然处于相对高位,并未出现断崖式下跌,至今仍在20000元人民币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本次的“一刀切”管制政策,是比特币在中国市场的“利空出尽”。鉴于比特币的匿名性与完全分布式系统,监管机构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管,当然事实上,官方也并没有宣布比特币及数字货币本身非法。所以针对比特币的监管,也只能用于比特币交易所,因为相较于本身运行在无数节点上的比特币,交易所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实体的公司与法人代表,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便于监管。按照各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关停公告显示,用户可将其比特币余额提现至自己的比特币钱包中,并将其转至其他国家的比特币交易所,抑或是进行场外交易。其他国家交易所:以全球最大的比特币场外交易中心LocalBitcoins为例,作为私人间互相交易比特币网站,比特币能够在不进行实名认证的情况下兑换成各国货币。场外交易:比特币的场外交易以点对点形式进行。这种交易方式下的场外交易所只会提供比特币买入或卖出的相关信息,但并没有集中托管全部交易者的比特币账户,因此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交易难度与交易门槛相对较高。当然这可能会把一些投资知识匮乏、跟风ICO的“韭菜”隔离在外。

中国数字货币的未来

监管部门一直在探索法定数字货币。尽管监管部门并不认可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但却对数字货币尤其是法定数字货币持肯定态度,对其的研究也在进行当中。区别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投资品和投机品的属性,这种法定数字货币则会是具有法定地位的支付工具,其与纸币之间具有恒定的价值比率,这是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最大的差异所在。据悉,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原型方案已完成两轮修订,央行推动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且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在此背景下,如果任由比特币发展,它极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被当作支付工具来使用,而一旦发生一种全球通用货币在不同经济体内被广泛使用的情况,将会对各国货币政策会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对法定货币的地区产生威胁。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我国监管部门最终对比特币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度。

文章来源:何诚颖的博客 作者:何诚颖 责任编辑:严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