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缘起:当“循环经济”遇上“区块链”
在“双碳”战略与地缘政治叠加冲击下,供应链韧性已成为学界与产业的共同关切。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区块链对运营效率的提升,对其如何通过 关系机制 与 资源能力 驱动 循环供应链(CSC)韧性 的机理仍语焉不详。近期,由Zhang et al.发表于 Technovation 的一项研究,基于212家中国制造业样本与PLS-SEM方法,系统回应了这一理论空白。
🔍 理论视角:关系×资源的双重透镜
研究突破性地整合了 关系视角(Relational View) 与 资源编排理论(Resource Orchestration Theory),提出“区块链—关系/能力—CSC实践—韧性”的链式路径:
-
关系机制:区块链通过不可篡改性与智能合约强化 组织间信任(RT) 与 协作(IOC),降低信息不对称与机会主义风险。
-
资源能力:区块链的实时可追溯性提升 商业分析能力(BAC) 与 供应链可视化(SCV),实现资源动态配置与冗余缓冲。
📊 实证设计:中国制造业的多维剖面
-
样本:212家中国制造业企业(电子、机械、医药等),中高层管理者问卷(SoJump平台)。
-
方法:PLS-SEM(SmartPLS v4.1.0.2),控制企业规模、年龄、国际化、所有权等混杂变量。
-
信效度:AVE>0.5、CR>0.6、Fornell-Larcker标准通过,标记变量检验排除共同方法偏差。
📈 核心发现:三条关键结论
-
主效应显著:区块链采纳对协作、信任、分析能力、可视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均>0.48(p<0.01),验证其作为“关系润滑剂”与“能力放大器”的双重角色。
-
中介路径成立:CSC实践完全中介区块链对韧性的影响(β=0.248, p<0.01),揭示“技术→实践→韧性”的传导机制。
-
调节效应浮现:资源编排能力(ROC)显著强化CSC实践与韧性的关系(β=0.172, p<0.01),高ROC企业将CSC的韧性收益提升约30%。
🧩 理论贡献:三重创新
-
范式整合:首次将区块链、CSC与韧性纳入统一框架,突破传统“技术—绩效”线性逻辑。
-
机制细化:区分“关系型资源”(信任/协作)与“工具型资源”(分析/可视化),厘清差异化作用路径。
-
边界条件:揭示资源编排能力作为“权变变量”的调节价值,回应资源编排理论的动态性呼吁。
🎯 实践启示:从“技术部署”到“生态治理”
-
领军企业:需平衡权力主导与协作治理,避免技术强制引发的伙伴关系疏离。
-
中小企业:采用模块化区块链方案(如Hyperledger Fabric子网),降低初始投资与能力门槛。
-
政策制定者:通过技术标准(如GS1 EPCIS)与补贴机制,缓解“数字鸿沟”导致的非对称竞争。
🔮 未来议程
-
跨情境验证:农业、服务业等低数字化场景下的适用性。
-
纵向追踪:区块链采纳的长期动态效应(如组织学习曲线)。
-
暗面议题:数据隐私泄露、技术锁定(lock-in)等负面外部性。
📚 原文信息
Zhang, J. Z., Dou, J., Liu, Y. D., Nazrul, A., & Behl, A. (2025). Building resilient circular supply chains with blockchain: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relationships and capabilities. Technovation, 148, 103327.
互动话题:您认为区块链在CSC中的最大挑战是技术、关系还是制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