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安全特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其底层精妙的数据结构所奠定:
哈希链表(Hash List)与Merkle树(Merkle Tree)
本文将阐释其间的协同关系与安全机制。
哈希链表:构筑区块链的纵向信任链
哈希链表是区块链的骨架,它赋予了区块链按时间顺序环环相扣、难以篡改的特性。
核心机制
区块链由按时间顺序产生的区块串联而成。
每个区块的区块头(Block Header)都包含两个关键字段:
● 本区块的哈希值(Block Hash)
由该区块的区块头内容(包括版本号、时间戳、随机数、难度目标、以及至关重要的Merkle根哈希等)通过密码学哈希函数(如SHA-256)计算得出。它唯一地代表了该区块的“数字指纹”。
● 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Previous Block Hash)
指向前一个区块的“数字指纹”,由此形成后一区块对前一区块的强依赖关系。
这种通过存储前驱区块哈希来形成链式结构的设计,即为哈希链表。
任何试图篡改某个历史区块内容的行为,都会导致该区块的哈希值发生改变。
由于后续区块存储了篡改前区块的哈希,此变化会使后续所有区块的“前一个区块哈希”引用失效,从而被网络轻易识别并拒绝。
要成功篡改,必须同时重算该区块之后所有区块的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这在计算上是几乎不可行的。
创世块与最新块的哈希
● 创世块(Genesis Block) :作为链上的第一个区块,它没有前驱区块。其“前一个区块哈希”值通常被设置为全0或特定的占位符。创世块的哈希值被永久地固化在区块链网络的客户端代码或共识规则中,是所有节点同步的绝对起点。
● 最新块(The Most Recent Block) :其哈希值并未被任何后续区块所引用(因为后续区块尚未生成)。它的哈希值由矿工在挖矿过程中计算得出,并随着新区块的诞生而广播到整个网络。
最新块哈希的同步
最新区块的哈希值通过点对点(P2P)网络广播协议进行同步。具体流程如下:
● 当矿工成功挖出一个新区块时,它会立即将这个包含所有交易和区块头(内含新区块自身哈希)的完整区块,广播给其相邻节点。
● 相邻节点收到后,会独立进行验证(验证工作量证明、交易有效性等)。验证通过后,它们会将该区块追加到自身本地的区块链副本中,并继续广播给它们的相邻节点。
● 这个过程以指数级速度在网络中扩散,直至所有诚实节点都接收并验证了该新区块,更新了各自本地账本中“最长有效链”的末端指针(即最新块哈希),从而完成全局状态的同步。
哈希链表与Merkle树的关系:纵向与横向的协同
哈希链表与Merkle树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紧密协作,共同构建了区块链的完整数据结构。
● 哈希链表负责纵向的链接,确保了区块顺序的不可篡改性,构成了区块链的时间轴。
● Merkle树则负责横向地组织一个区块内的所有交易,并生成一个代表该区块所有交易状态的唯一摘要——根哈希(Root Hash) 。
该根哈希会被写入区块头中,并参与计算本区块的哈希值(Block Hash)。
这种设计带来了关键优势:
轻节点(SPV节点)无需下载整个区块链的所有交易,只需同步区块头。
要验证某笔交易是否存在于某个区块中,它只需请求该交易存在的Merkle证明路径(详见下文),并与区块头中存储的根哈希进行比对即可。
这极大地提升了区块链的可扩展性和验证效率。
Merkle树中的抗碰撞性(Collision Resistance)
抗碰撞性是密码学哈希函数的核心属性,指找到两个不同的输入(X ≠ Y)却产生相同哈希输出(H(X) = H(Y))在计算上是不可行的。
这一属性在Merkle树中得到了彻底的应用。
Merkle树自底向上构建:
1. 每个交易(Transaction)被单独哈希。
2. 相邻的交易哈希两两配对, concatenate(连接)后再哈希,生成父节点哈希。
3. 此过程递归进行,直至最终生成一个顶层的根哈希。
由于树中每一个非叶子节点都是其子节点数据联合后的哈希,任何底层交易的任何微小变动,都会通过层层哈希计算,最终导致根哈希的完全不同。
Merkle树的抗碰撞性直接继承了底层哈希函数的抗碰撞性。
试图在不改变根哈希的情况下篡改树中任意交易,等价于要找到哈希函数的一个碰撞,这在当前密码学假设下(SHA256/SHA512 等哈希算法)是不可行的。
成员证明(Proof-of-Membership)
成员证明,又称Merkle证明或Merkle路径,用于证明某笔特定交易被包含在一个已知根哈希的Merkle树中。
证明过程
1. 提供需要验证的交易Tx。
2. 提供从Tx到根哈希路径上所有相邻节点的哈希值(即“审计路径”)。
3. 验证者从Tx的哈希H(Tx)开始,与路径上提供的第一个相邻哈希值进行 concatenate 和哈希计算。
4. 将上一步的计算结果再与路径上提供的下一个哈希值进行 concatenate 和哈希计算。
5. 重复此过程,直至计算出最终的根哈希。
6. 验证计算出的根哈希是否与区块头中已知的、可信的根哈希完全一致。若一致,则证明Tx确实存在于这棵树中;若不一致,则证明不存在。
此证明的可靠性基于哈希函数的抗碰撞性,路径上的哈希值如同一个个路标,确保了计算方向的唯一性。
非成员证明(Proof-of-Non-Membership)
证明某笔交易不存在于某个Merkle树中,复杂度略高。
最主流和高效的方法是构建一棵排序Merkle树(Sorted Merkle Tree) 。
在排序Merkle树中,所有交易在构建树之前先按照特定规则(如交易ID的哈希值)进行排序。
证明过程
1. 提供目标交易Tx(即使它不存在)。
2. 提供树中与Tx的排序位置相邻的两笔存在的交易(前驱和后继)。
3. 分别为这两笔相邻交易生成标准的Merkle成员证明,证明它们确实存在于树中。
4. 验证者验证这两笔交易确实存在,并且根据排序规则,它们的位置紧密相邻,中间不存在其他交易。这便能逻辑推导出目标交易Tx不可能存在于这两笔已证明存在的交易之间。由于所有交易都已排序,便可证明Tx不存在于整棵树中。
5. 非成员证明依赖于交易的严格排序,这使得它能够以与成员证明相似的对数级复杂度来完成验证。
非成员证明的工作原理
在排序Merkle树中,所有叶子节点都按照其哈希值(或其它约定的键值)进行排序。
要证明某个交易 Tx不存在,可以遵循以下逻辑:
● 找到相邻节点 :在排序的叶子节点列表中,找到其哈希值紧邻目标交易 Tx哈希值的前一个和后一个交易。即,找到最大的小于 Tx哈希值的交易 Tx_left和最小的大于 Tx哈希值的交易 Tx_right。
● 提供成员证明 :为这两个相邻的交易 Tx_left和 Tx_right提供标准的成员证明,证明它们确实存在于Merkle树中。
● 验证排序关系 :验证这两个交易在树中确实是相邻的(即它们之间没有其他交易)。这通常可以通过验证它们拥有共同的父节点路径或特定的Merkle证明来实现。
● 逻辑推导 :如果 Tx_left和 Tx_right被证明是存在的并且是相邻的,那么根据排序关系,目标交易 Tx的哈希值介于这两个相邻交易的哈希值之间,因此 Tx不可能存在于树中。
这个过程的核心在于, 非成员证明的“证据”实际上是由两个成员证明和排序关系构成的。通过证明两个已知存在的节点是相邻的,来反证目标节点不存在于它们之间,从而证明其在整个集合中不存在。
在标准Merkle树中进行非成员证明的困难
在比特币等使用的非排序标准Merkle树中,叶子节点的顺序是任意的,没有排序关系,你就无法确定哪些节点是“相邻”的。
因此,要证明某个交易不存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遍历所有叶子节点,显示每一个交易,并验证它们都不是目标交易。
这种方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n),对于大型数据集来说非常低效。
成员证明(Proof-of-Membership)与非成员证明(Proof-of-Non-Membership)的对比
哈希链表与Merkle树通过密码学哈希函数这一信任锚点,层层嵌套,相互印证,共同构建了区块链技术坚实的数据基础,使其成为了一个可追溯、不可篡改且可高效验证的信任系统。